中国疏浚协会专家考察团一行于18日前往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尾造船公司)考察交流,就深海采矿装备技术发展趋势和环保装备建造的关键技术等,与马尾造船公司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曾金柱、生产总监周建、设计研发部部长谭亲兵、深海采矿船项目经理林旋、营销部副经理郑浩等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正在建造中的全球首艘最大作业水深达2500m的深海采矿船项目。
马尾造船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866年(晚清同治五年)的福建船政局, 这里堪称我国民族造船业的发祥地,历史久远,积淀深厚,培育出我国早期大批各方面人才。在船舶建造上拥有我国多项历史之最:1869年生产出第一艘以尾部螺旋桨推进的真正意义上的轮船“万年清”号;1871年制造的“安澜”号,是中国第一台自己建造的蒸汽轮机;1872年建成中国第一艘木质二等巡洋舰“扬武”号;1883年建成最大的铁木合构军舰“开济”号;1889年建成“平远”号钢壳钢甲舰。此外还于1919年建成第一架国内折叠式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历史上多次更名后,1958年改称马尾造船厂。
专家考察团与马尾造船领导合影
曾金柱总经理介绍,经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马尾造船现在已成为我国华南区域在海工船舶、特种钢结构等领域,有较强能力、有业务特色的船舶生产基地。新近投产的厂区设施先进、配套齐全,具有设计制造8万吨级以下各类船舶的建造和修理能力,拥有建造各类海洋工程辅助船(尤其是高附加值电力推进海洋工程船)和中小型多用途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液货船的丰富经验。
马尾造船承建的全球首艘深海采矿船
马尾船厂2014年承建全球首艘深海采矿船。该船总长227米,船宽40米,型深18.2米,吃水13.2米,入级ABS船级社。配置有6.6KV环形中压配电系统及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总装机功率约3.1万千瓦。船上配置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整的矿物开采、深海矿物提升系统、脱水和装卸货系统、水下机器人、大型甲板吊车、直升机平台、DP-2定位系统、3台3000KW的全回转推进器、2台3500KW伸缩式推进器、2台2000KW管道式推进器等系统及其设备,具备在最大作业水深可达2500米的深海区域实施采矿作业的能力,船上可以装载矿石39000吨,满足ABS船级社最高舒适度要求HAB++,兼具航行、居住、采矿作业和保障等四大功能。
交流座谈
协会专家团就深海采矿装备技术进行了探讨。中国交建港航疏浚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邳建东表示,中国交建近年来十分关注深海采矿领域,马尾造船的深海采矿船项目为中国交建提供了很好的项目示范,希望能学习先进经验,整合中国交建产业链资源,共同推动深海采矿技术及业务进一步发展。
中交机电局事业部总经理姜志刚对马尾船厂率先探索深海采矿船项目的开拓精神和业务能力印象深刻,表示今后将在国际船舶业务上加强交流合作。
中国疏浚协会秘书长钱献国代表考察团感谢马尾船厂领导及管理团队的接待和深入交流,感谢马尾船厂在新技术项目上付出的努力。由深海采矿船项目也进一步认识马尾造船厂,此次考察学习交流很有启发和收益,可以概括为几点感受:一是积淀深厚,马尾船政是我国民族造船、甚至是民族工业的起源,150多年传承了优秀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是我国工程装备领域需要延续和发扬光大的;二是地位突出,马尾船政在历史上克服诸多条件的困难,研发制造了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船舶,培养了大批民族工业所需的人才,这在我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牵引和基础性作用;三是勇于创新,海洋工程与疏浚行业结伴而生,都是高技术、大投入、重装备的行业,中国疏浚是面向海洋工程领域的主力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蓝色海洋战略的加快实施,特别需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技术体系的支撑,马尾船厂在这方面已经迈出积极的步伐;四是充满朝气,马尾船厂领导团队很年轻,学习能力、开拓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预见企业能够积极适应市场和新技术革命的转型和变革,不断前行;五是聚焦优势,装备制造行业充满竞争的环境下,马尾船厂注重培育海工特种船舶的研制,投入巨大心力发展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深海采矿船项目,就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眼光和胆识,深海采矿船是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前沿性、示范性、挑战性的项目,通过学习、积淀和培育,将在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链技术升级和全面进步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考察团成员参观厂区
钱献国秘书长指出,任何行业中,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永远具有稀缺性的特点。能够预判、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勇于挑战新领域,站高一步拥有发展主动权的企业或产业,才是具有不竭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疏浚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时期,发展的核心环节是要大力构建适应生态环保建设要求与建设蓝色海洋要求的、国际化的、满足新型市场需求的能力和体系。中国疏浚核心技术培育的一个用力方向就是要发展深水、深海施工技术,疏浚行业也一直在发展深海采矿的前沿技术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希望今后加强合作交流,充实完善产业链,共同推动我国海洋工程及疏浚工程装备技术水平进步,加快高质量、高水平的“走出去”步伐,也进一步推进中国疏浚行业创新发展。
(编辑整理: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