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生态 首页 >> 新闻聚焦 >>  专家论生态

贯彻生态文明新理念,引领流域治理新发展——专访中交机电局船舶与贸易事业部副总工程师薛念涛博士

时间:2017-10-23 点击: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在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危机、沙漠化以及“城市病”等严峻的全球性问题。 突破“增长的极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就必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水环境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水环境综合整治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生态系统的层面出发,务须提升流域治理的质量、效率。长期以来,由于发展导向的局限性、管理体制的“碎片化”等诸多缺陷,损害流域水环境的问题频现,严重危及河湖水生态健康及流域生态环境。

      从根本上治理流域“水患”,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价值观和理念,切实从生态体系上着眼、着力,统筹规划、资源和推进,实现发展“绿色”和“绿色发展”。

      在中国疏浚行业水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2017年工作会上,中交机电局船舶与贸易事业部副总工程师薛念涛博士结合多年实践探索及典型案例,对流域治理的发展趋势交流了自己的观点。会后,记者采访薛博士,请他谈谈如何秉持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做好流域治理这篇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大文章。


      薛念涛,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船舶与贸易事业部副总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国际期刊审稿人,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流域治理与水污染防治工作。主持或参与“水专项”、环保部公益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十余项,编制流域污染防治可研报告、实施方案、环境工程设计等9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撰写《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名家答疑宝典——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专业方向》著作2部,参编著作1部。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贡献。也是新时期重视并加紧做好流域治理与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有机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使得本就严重短缺的水资源更是由于污染问题,而出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薛博士认为,我国的水污染防治经历了点源治理、面源治理,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域治理阶段。生态文明的理念将指引流域治理的健康发展,改善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是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薛博士的交流报告中,提到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记者首先请薛博士阐释这一理念的要义何在?

      薛博士告诉记者,习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是对过去治理方式的总结,更是对制度跟进的擘画。山水林田湖,各有其权益,但更是生命共同体。所以,必须冲破“博弈思维”,割舍“部门利益”,形成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过去,流域治理主要强调“水”的治理,将来要逐步扩展到山、林、田、湖,与山体利用与保护、林业生产、牧业生产、土壤的产出与保护、湖泊的休养生息结合起来。打破“种树只管种树、治水仅顾治水、护田单纯护田”意识误区,关键在于实施系统治理,推进流域综合管控。要做到干流与支流、岸上与岸下、城镇与乡村涉水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有机融合;统一监管,建成统一、覆盖面广的断面水质监测网络、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和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建立网格化管理协调机制和水质恶化倒查机制。

      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面上提升和点上示范,大力推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完善湿地监测评价预警机制和湿地保护恢复补偿制度;实施耕地保护和修复工程,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完善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监测制度,启动耕地休养生息试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定位、功能和技术均需变革。要逐步融入山、林、田、湖,融入社区,融入自然。水处理逐步生态化、景观化,给人们提供乐水、亲水、戏水的空间,改善周边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习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两山”理论日臻完善,深得人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未来,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薛博士对习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体会深刻。他认为,时代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散、乱企业数量少,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空气是清洁的,土壤是干净的,水是清的,人们可随意到河里游泳。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有些水体甚至丧失了基本功能,黑臭水体大幅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社会的进步,也必然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破坏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根基就被松动了,那还有价值可言呢!从人类进步的本质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建设好生态文明,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栽种好“摇钱树”,生态优势就可变成资源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薛博士认为,流域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也要强化系统性观念的导引。环境污染治理基本可分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过去,偏重于末端治理,主要标志是建设了大量污水处理厂。现在,更要注重源头削减。

      他以美国的情况为例。美国目前占据着全球产业结构的最高端,靠知识生产、知识贸易、高附加值的知识产品获取收入,占据着整个产业链中能获取最高收益的两部分,一端是研发、创意、设计,另一端是市场营销、品牌、商业模式。二战以来,美国实际上一直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把第二产业的加工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优势降低成本,攫取利润。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自己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将重化工业和应用型技术产业大量转向发展中国家,通过转移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本国污染物排放,有效保护了本国的生态环境。

       我国产业布局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从3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企业大多布局服装、鞋类、家具等行业。企业以较低价格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嵌入加工组装环节,而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则被国际公司控制。二是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近年来,虽然中国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然而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1992年以来,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趋于下降,一些企业越来越依靠国外的高技术投入来维持自身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中国贸易量的增加并不能掩盖其技术低级化的本质。总之,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所带来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产业结构低端化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我国很多污染严重行业出现较大范围的产品过剩。据统计,9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60%,甚至有低于40%的。如钢材产能过剩40%,且粗钢在2008年产能过剩就已经达到53%,焦炭产能过剩200%、电解铝58.4%、电视机90%、家用电器30%、汽车18.75%、服装和纺织业超过10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如全国有50多家公司正在扩建多晶硅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7.7万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3倍和目前中国产量的150倍。

      有些产业的产值不高,污染物排放量却高居不下。2009年的数据表明,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纺织业,其COD排放量为236.4万吨,污染贡献率占62.3%,工业产值贡献率仅占17.2%。根据2011年中国商务研究网[6]的数据计算,其工业产值贡献率为17.8%,数据比较接近。这4个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与污染贡献率见图 1。


图 1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与污染贡献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根本举措。我国应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多年来,我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多种手段保护环境,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预示着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为优化存量、做强增量并举,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与之相对应,发展动力也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但是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根基,而且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图 2 污水资源化的途径之一

      薛博士表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去看待污染治理工作,还必须要注重从污染物处理逐步转向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他认为,传统的污水处理存在某些弊端。它需要占地,而且污水处理厂散发恶臭、产生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四周景观,影响到周边土地的增值。污水处理厂能耗物耗较大,需要一定的建设费用与运行费用,且经济效益低下。

      传统的污水处理要逐步转向资源化利用,回收其中的能量、物质和水。图 2是王凯军教授提出的污水资源化的技术路线,本人曾参与部分工作。取消好氧曝气,节约能耗,避免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改为投加混凝剂与吸附剂,形成化学污泥,固定碳源,通过膜分离技术浓缩污水,利用厌氧工艺产生沼气,回收其中的能量。出水中氨氮较高,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氨氮(能耗低、不需碳源),出水再经膜分离技术过滤,得到高品质再生水。此技术路线还有改进的余地,厌氧氨氧化可改为生产氮肥,回收其中的氮元素。

      总之,搞好流域治理是一项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利国利民利企的伟大工程。当前,中国疏浚行业正在大力投身水环境生态建设。在行业普遍重视研究市场需求、技术方案、商业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觉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来指导行业乃至企业的转型,认真扎实地推进绿色方式、绿色业态、绿色生产和绿色发展。

      (编辑整理: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