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疏浚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确立了“力争到2025年,实现中国疏浚行业跨入世界疏浚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球疏浚及相关业务领域的技术、人才、资本、规则和新兴业态开发的高地,成为主导全球疏浚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创新与发展的中心”的伟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疏浚行业必须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大数据、互联网、数据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蓝海,坚定“绿色智能技术进步是行业‘上水平’的强大支撑”的共识,依靠技术进步,驱动行业转型升级。记者在大会工作报告中看到“智能疏浚”和“生态疏浚”两大对疏浚业的新定义,如何认识其深刻内涵,如何加快构建新型疏浚的新生态?为此,记者约请到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俊峰,请他结合参加第四届会员大会的感受,给出他对绿色智能疏浚的权威解读。
田俊峰博士长期深耕于港航疏浚业的科技工作,围绕疏浚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多有他的作为。如中国交建获得的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耙吸挖泥船动力定位与动态跟踪系统”,田博士就是主要完成人。近期,他又创建了科研开发的实体——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致力于培育战略性产业,负责北斗、遥感、通信卫星等相关空间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海洋开发、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作为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田俊峰博士,以更大的精力置身于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获评为中国疏浚行业首批行业资深专家。记者首先请田总解读一下他对疏浚智能化的理解。
首批全国疏浚行业资深专家
中交星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俊峰
田总先是比较了“智慧”和“智能”这两个词的不同:“智慧疏浚”,英文对应“smart dredging”;智能疏浚,英文对应“intelligent dredging”;这两个名词差别在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智能是不断优化、进步,是后来的。即将在6月29日于天津举办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也把“智慧”改为“智能”。因此,田总更加认可“智能疏浚”,他说:“比如港口行业之前有‘无人码头’,现在要改为‘智能港口’,与此相对应,我觉得‘智能疏浚’更恰当,疏浚智能化就是要在疏浚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流程、模式、数据等管理要素。”
疏浚智能化是反复出现在第四届协会工作报告中的词汇。田总告诉记者,他认为第四届协会工作报告中最突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就是智能疏浚与生态疏浚。那么疏浚智能化之路该怎么走呢?
田总先是回顾了国内智能疏浚的发展历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疏浚行业存在“专家系统”,智能疏浚来源于此。中交集团在智能疏浚方面起步较早,2000年左右实施的长江口整治工程、黄骅港工程以及广州港工程大大推动了智能疏浚的发展,从“专家系统”迈向了“疏浚辅助决策系统”。疏浚辅助决策系统的诞生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它能够快速收集、处理大量的疏浚数据信息,提高施工效率。
疏浚辅助决策系统自2003年诞生以来,在全国疏浚行业内迅速推广,并于2008年荣获国家级奖项。“以前疏浚船舶施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分析决策需要经验老道的施工技术人员才能保证准确,通过疏浚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每个施工技术人员的决策水平”。
田总告诉记者,疏浚辅助决策系统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现在中国疏浚需要进入智能化阶段。近几年,大数据技术、云处理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国疏浚在智能化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疏浚智能化,不仅要换上“智能疏浚”的名字,还要给疏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过去,疏浚行业通过分析各种参数,主要关心与产出相关联的数据,现在,中国疏浚需要进一步关心与投入相关联的数据,与节能环保相关联的数据,将节能疏浚、生态疏浚与智能疏浚结合起来。田总说,“之前在挖泥船上配置疏浚辅助决策系统的时候,我们布置了千余个传感器,却没有在耙头、铰刀这些关键位置安装。所以,发展和完善智能疏浚,还要走出传统疏浚的思维定势,全面地考虑问题”。
田总举了一个例子,Jan De Nul目前拥有一艘非常先进的挖泥船,名为“Charles Darwin”号。其先进之处在于,舱容量虽然不是Jan De Nul旗下挖泥船中最大的,但它的效率最高。“Charles Darwin”号的耙头输出功率根据土质软硬智能适配,而不是保持衡量的输出功率,这种做法有效节约了能源消耗、提高了挖泥船效率。这就是智能疏浚的一个重要体现。
田总着重提到了第四届协会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五大发展趋势。 他认为,传统的疏浚项目并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疏浚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疏浚生态化,不仅要保护生态,还要能重塑生态,这就需要生态疏浚与智能疏浚的结合。
“节能环保方面,现在LNG在疏浚行业内很火,但是更换燃料能源,仅仅是做了一半,还要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生态环保是中国疏浚目前薄弱的环节,是最亟待提高的环节,生态疏浚需要和智能疏浚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国疏浚的伟大目标。”
田总的分析和观点让记者加深了对第四届会员大会工作报告对新时期中国疏浚发展方向及目标定位的理解。说到底,创新是既定目标,也是强大动力。把创新进行到底,无疑是中国疏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走下去的道路。
(编辑整理: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