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专访 首页 >> 新闻聚焦 >>  高端专访

用足用好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疏浚装备发展迈上新高度——专访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戴文凯

时间:2017-07-09 点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推动我国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疏浚同样面临新的科技浪潮的迅猛冲激,面临着又一次难得的“乘势而上”、实现由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转变的重大机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第四届会员大会工作报告提出了要推动“中国疏浚行业跨入疏浚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坚持创新驱动”的指导方针,明确“以发展绿色疏浚、智能装备为突破口,加快全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中国疏浚协会的阵营中,集聚着一批科技精英团队和创新型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全球港机制造的领军企业。2015至2016年,振华重工共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6项,荣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技成果奖1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17件(其中发明专利82件),国际授权5件,荣获“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称号。其在港口机械市场连续18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海工业务多方出击,突破了一批海工装备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家1992年成立初期仅只投资100万美元的企业,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杀手锏”,硬是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建树起“ZPMC”这一民族品牌,开发了20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核心技术,成为该领域的排头兵。

     “ZPMC”品牌精神就是中国疏浚相互学习借鉴的范例。为了更好地领悟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对中国疏浚转型升级的重大作用,记者约访了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振华重工常务副总裁、振华海工集团董事长戴文凯同志。

       戴总在港机制造领域洗练数十载,亲历振华创业起家、科技兴企、搏击海外、打造品牌的不凡历程,主持海工集团工作以来,又凭借战略、文化和振华厚实的技术积淀,迅速拓展疏浚装备的建造能力,已先后建造了一批自主开发的新型耙吸挖泥船等船型。目前正在建造我国最大最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该船全船布置、柔性钢桩台车系统等技术上国际先进,三缆定位系统、通视问题解决等技术国际领先,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代表了中国疏浚船舶的建造水平。

中国疏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

振华重工常务副总裁

振华海工集团董事长戴文凯

重视自主科技创新工作,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核动力”,这在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的今天更显其突出作用。 在戴总看来,中国疏浚行业要加速实现做强做优的伟大任务,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过去的两年,油气价格在低位徘徊,海工装备市场受到严峻挑战;国际贸易增速大幅放缓,海运业务全面萎缩,波罗的海指数一落千丈,新码头新港机需求下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戴总告诉记者,振华重工内部也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尤其处于职能和业务大调整、组织大重构和管理大变革时期。“科技创新是振华重工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和滚滚向前的活力引擎,振华重工多年的发展证明,在科技攻坚攀登的道路上,没有最高最远,只有更高更远。”面对不利形势,振华重工广大科技人员耐住寂寞,埋头创新,奋发有为,按照 “4321”战略指引,围绕“1521”业务布局,深挖市场需求,敏锐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聚焦主攻方向,持续锐意创新,攻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出多项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化了创新体系,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工程化和产业化进入了市场。

       如戴总所言,振华重视是靠自主科技创新起家,并成为全球港机制造的“头雁”。疏浚和海工装备也是振华着力发展的主导业务,那么在戴总看来,中国疏浚技术和装备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何借助“ZPMC”模式或经验得以实现?

      戴总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中国海工配套设备研发现状。其技术要求高,研制难度大,国产海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核心配套件,中国海工配套设备自配套率低于30%,核心配套设备自配套率甚至不足5%,大量依赖进口,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朝高端发展。

      戴总说:“实践证明,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我们振华的海工研发制造,走了一条既造‘壳’更造‘芯’的发展之路,这也是振华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疏浚技术和装备能力要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要加强疏浚装备制造前端的研发设计,另一方面要重视市场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新一轮科技革命势头正劲,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发生深刻影响,记者向戴总请教,疏浚行业应如何把握这样一个重大机遇,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戴总向记者阐述了他的观点:“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层出不穷,世界上尤其是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创新。传统行业比如汽车、飞机甚至自行车,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发展。新技术新能源之所以能得到发展和应用,除了其本身带来的便利性外,更多的是其成本的降低和环保的作用,也即我们所说的‘绿色、智能’。”

      戴总认为,同样有传统行业背景的疏浚行业,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应积极的采用“拿来主义”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办法,借助疏浚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把一些新的技术如电力驱动、LNG燃料、人工智能等合理有效的应用到疏浚行业,采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打造疏浚行业新装备。

提高发挥疏浚装备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国际市场是行业和企业竞优发展的主战场,戴总认为,中国疏浚实现强盛发展,就要反复“打磨”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戴总首先从地域、布局等方面分析了国际市场形势。疏浚工程对于水上交通、水利防洪、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海上能源开发等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疏浚市场除去封闭市场,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澳、欧洲和中东地区,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市场布局来看,西欧四大疏浚公司Boskalis、Jan De Nul、Van Oord、DEME 是国际疏浚业的领军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国际招标的大型疏浚和填筑工程多为他们所主导。由于全球疏浚市场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疏浚区域由沿海走向深海,疏浚类型由传统业务向海工基建、环保工程、矿产开采等新兴业务延伸。

    “因此,我认为要针对全球主要疏浚市场特点,深入开展疏浚装备与国际疏浚市场的适应性研究,同时我们还要以自有疏浚装备和使用数据为基础,与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疏浚船舶和设备进行多维度的技术对标分析,从根本上寻找差距,为今后疏浚船舶和设备的发展指引方向,为中国疏浚业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疏浚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竞争也十分激烈。近年来,为了适应大型化的疏浚工程和越来越严格的高效环保疏浚要求,国际各大疏浚公司的技术进步相当迅速,许多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提高了其在国外疏浚市场的竞争力。这促使我国的疏浚技术和装备的进步迫在眉睫。

     戴总认为加快中国疏浚的技术进步,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下力气:一是疏浚装备的大型化,缩小与世界疏浚强国公司的差距,提高国际高端疏浚市场的竞争力;二是疏浚装备的高效化、智能化,提高核心疏浚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提高作业效率,节约能源,例如高效泥泵、智能疏浚控制系统等装备发展;三是提高疏浚装备环保能力,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这对疏浚装备的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

吹响科技强企号角,提高业内影响力和参与度

      据记者了解,“ZPMC”品牌的一个重要的定义就是“起点”,是否可以理解,振华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上,始终立足不断起跑?那么,在中国疏浚发展的新进程上,振华疏浚装备业务将如何发挥关键性作用?

     戴总告诉记者:“我们正处在‘十三五’期间的关键时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转型升级新的历史起点上,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科技强企的号角。”

     今后一段时期振华重工的科技工作重点,一是强化引领、夯实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强化科技战略引领,强化资源配置引领,强化高端人才引领;二是突出实效,突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技改、加快提质增效,突出新产品、开拓增量市场,突出再创新,攻克阻碍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三是集约协同,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内外部合作力度,实现共荣发展,推动创新平台的实体建设和研发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核心技术研究,抢占高端和新兴市场,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培育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在疏浚装备的技术创新方面,继建造抓斗船、绞吸船、耙吸船等系列挖泥船后,振华又进军工程船舶设计研发领域,逐步形成设计研发及生产建造的总体打包能力。通过加强与中国疏浚协会和行业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疏浚行业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此前中国疏浚协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振华重工1位同志获评首批全国疏浚行业资深技术专家,5位同志获评首批全国疏浚行业技术专家。戴总表示,振华作为中交集团工程船舶技术服务提供者,将通过技术引领,为中交集团乃至全行业的疏浚船舶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新型耙吸船设计为抓手,打造疏浚船设计团队,提高系列化疏浚船设计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以5000kW绞吸船建造为契机,进军高技术含量疏浚船舶领域设计、建造总包领域;结合振华重工“造壳又造芯”的科技创新优势,结合疏浚工程新需求,对关键疏浚装备和控制系统开展研究;适应疏浚传统业务向海工新兴业务延伸的趋势,合作开发新技术,如正在与天航局合作研发的“落管抛石船关键技术”;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建立长效科研机制,开展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在智能、低碳、节能、环保船型上下功夫,提高中国疏浚船舶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和水平;推荐富有经验专业人员参加中国疏浚协会团体标准专业委员会,覆盖总体、机械、电气、液压各专业,共同推进中国疏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戴总最后表示,我们有信心,凭借振华积淀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协会主导下,与行业各单位通力合作,努力实现中国疏浚的新目标。

    (编辑整理: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