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专访 首页 >> 新闻聚焦 >>  高端专访

整合全球疏浚装备资源,助力中国疏浚行业升级——专访首批全国疏浚行业技术专家姜志刚

时间:2017-07-09 点击:

       中国交建总承包经营分公司暨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船舶及贸易事业部,是中国交建系统内从事船舶建造管理和进出口业务的专业化团队,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和经验积累。中国交建成立以来,这个团队承担了集团旗下主要施工船舶及设备的进口采购、海外配套及新船建造管理任务。记者约请到首批全国疏浚行业技术专家、中国交建总承包经营分公司暨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船舶及贸易事业部总经理姜志刚,请他谈谈对中国疏浚装备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姜志刚同志既是工程船舶及疏浚装备行业的专家,又是开创集成化研制工程船舶新模式的领军人物。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挖掘和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立足我国工程船舶、重点是疏浚船舶从施工到保障的产业链长期积累的知识基础,通过集成再创新,实现价值提升和合作创新的建造目标。依据这一模式,姜总和他领导的团队,近年主持完成了众多我国新建疏浚船舶项目,包括代表中国交建签署和执行了国内最高等级的超大型耙吸船“通途”和“浚洋1”建造合同,并为两艘中国疏浚的主力装备成功获得了德国、荷兰两国政府优惠贷款,通过节约资金利息和税金成本,有效地降低了船舶资产的总体造价。由于他的出色表现,曾获评“中国交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中国疏浚协会第四届理事

首批全国疏浚行业技术专家

中国交建总承包经营分公司暨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船舶及贸易事业部总经理姜志刚

       记者首先请姜总谈谈他对中国疏浚装备发展趋势的看法。

       姜总认为,疏浚行业内对中国疏浚装备发展趋势的认识应该是比较一致的。在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开发应用、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背景下,疏浚装备更加智能化、更加环保节能是疏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姜总告诉记者,当前,疏浚装备发展呈现大型化、智能化、模块化、专业化等趋势,在运用新科技成果,研制智能化新型装备的同时,专业化的特点也应得到重视。随着疏浚市场需求向深水、坚硬土质、复杂工况等方向进展,加上技术进步提供的支持,疏浚装备的分类会更细致、定位会更清晰,特定功能的船舶应用于特定的工程领域,比如有的专门在近海区域施工,有的专门在港区施工,有的专门在海外施工。姜总举了一个例子:“专门承揽海外工程的船舶,暂不需要考虑国内的市场,而是根据海外区域的特定要求建造船舶,如拟进入欧美等国家市场的船舶须满足更严格的排放要求,这无疑增加了造船成本;但可通过选择悬挂方便旗,节省约20%造价的税费开支以取得平衡。所以,差异化、专业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根据不同的施工需求,配置也可以更加合理。”

中交天航局旗下耙吸船“通途”

       最近“LNG动力船”这个话题在行业内甚是流行,第四届会员大会也邀请了国外专家就双燃料疏浚船舶技术进行学术交流,那么在姜总看来,中国疏浚开发LNG动力船是否必要?在LNG动力疏浚船舶国产化方面又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姜总告诉记者,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严苛要求,欧洲在多年前就开始从事LNG动力疏浚船舶的研究。短期来看,目前中国对疏浚船舶的排放要求还没有大范围严格限制,而且LNG动力及双燃料船的造价都要比单纯以燃油为动力的疏浚船舶昂贵,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也会有加注等配套保障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国疏浚行业目前对LNG动力船的态度是很积极但也很审慎。这就要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欧洲、北美等区域已经开始实行严苛的排放要求,中国随着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近岸施工为主的疏浚船舶排放要求将会愈发严苛。我国疏浚行业要高度重视建造LNG在内的绿色动力船型。一方面是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让中国疏浚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机遇下更顺利地“走出去”,开拓欧洲、北美等更广阔的市场区域,“如果我们还是只有常规的疏浚装备,那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肯定会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是顺应中国疏浚行业发展趋势,向生态疏浚前进,“国家已经酝酿在长江口、珠江口、渤海湾等区域出台更严格的船舶排放要求,未来肯定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所以我们要在疏浚装备节能环保方面做一些前瞻性准备,LNG动力船即是其中之一”。

       姜总和他的团队早已在加紧绿色动力疏浚装备的研制准备,前不久,中交机电局协助中交疏浚集团筹办了双燃料疏浚船舶技术研讨会,邀请了包括国家海事局、中国船级社等机构的行业专家,共同推进LNG动力在疏浚船舶上的应用进程。

      姜总认为,LNG动力船的建造在技术上其实没有太大的困难,限制LNG动力船推广的原因一是,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船舶动力装置要比同等级燃油动力装置价格高出两成以上,再加上存储气罐等附加装置,导致船舶建造成本提高;二是国家虽然出台了对新建LNG动力船的补贴政策,但仅对内河区域使用的船舶,还没有扩展到沿海范围;三是国内相应天然气加注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有待完善。


3000方绞吸挖泥船“福岷9号”是国内第一艘采用国外设计和关键设备供货国内建造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在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姜总比较了两种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筹建LNG动力船的技术路线。长江口可能是国内最早实施排放严格控制的区域,而该地区LNG的供应设施比较成熟,依托于长三角成熟的船舶工业配套,所以定位于该地区施工的疏浚船舶可立足国内自主设计和国内配套为主,对建造双燃料船进行探索。而定位于国际疏浚市场的新型双燃料疏浚船舶,采用国外相对成熟的设计,关键疏浚设备国际采购,可以有效降低初始阶段的技术风险,提高建成船舶的国际化程度,将更有利于长远布局。“采用国外成熟设计的好处在于,双燃料动力船建造中的很多特殊问题已经得到了验证和解决,只需要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这两种技术路线恰好代表了目前行业内主流的观点和做法,可相互借鉴和取长补短。”

       在姜总看来,国产化、自主化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行业内都期待着中国疏浚实现疏浚装备研发技术的超越,立足自主创新,研制发展新型疏浚装备,切实掌握疏浚技术核心内容。中国疏浚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疏浚装备制造也历经数十年艰辛发展。在二三十年以前,中国疏浚装备几乎依靠引进,目前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的疏浚装备配套能力基本满足了疏浚行业的常规需求。但疏浚船舶系统相对复杂,船型差异较大,批量较小,从研发到制造的投入风险大。常规运输船舶可以采用相同的设计进行批量生产,从而摊薄研发的投入成本;而疏浚船舶大多数都采用定制化的设计建造模式,尽管研发设计成本占比较高,但研发的投资回报往往有限,这也导致了国内目前疏浚船舶及配套装备的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的现状。

       “国外在漫长的疏浚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疏浚装备制造经验。从整船进口,到引进设计和关键设备、国内建造,都有利于提升中国疏浚装备的水平,使国内的疏浚装备设计和制造企业向更高的标准目标看齐。”姜总举了一个例子,机电局为中交上航局所属中港疏浚建造管理的两艘6500方耙吸船,就采用了国外基本设计、核心设备打包,其余大部分立足国内自主研发制造的模式,即荷兰IHC提供基本设计和主要疏浚设备,振华重工负责详细设计、国内配套及整船建造。

即将为中港疏浚建造的6500方耙吸挖泥船

      “立足自主化是主干线,但我们还要适当地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在竞争中共同提高。站在行业的角度,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疏浚装备行业整体进步的步伐。”

      姜总认为,中国疏浚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转换阶段,即由量变到质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疏浚行业的发展基础得到增强,科技发展和转化应用的环境也比过去大为改观,全行业积淀了厚实的疏浚工程和装备研制的经验,特别是加大自主技术创新形成了共识。“当然,疏浚装备自主创新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艰苦努力的道路,我们有信心,和行业各方面的骨干企业加强合作,在协会的大平台上,发挥我们价值挖掘的作为,注重打造新一代生态型智能化的挖泥船,为共同登攀中国疏浚的新高度付出我们的努力。”

     (编辑整理: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