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首页 >> 会员单位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抢机遇 推动安徽水运实现新跨越

时间:2011-06-14 点击:

——访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

“我省按照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和《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项目支撑,坚持建管并重,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水运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介绍,“5年来,全省水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超过建国以来全省水运建设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1084公里……长江干线已基本形成以煤炭、油品、水泥、金属矿石、钢材、集装箱等为主的专业化运输系统,有力服务和促进了全省特别是沿江地区发展。”

黄海嵩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安徽省“五个坚持”:

坚持用规划指导水运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若干问题的意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均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开发纳入了工作重点,并相继出台了《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5—2020年)》、《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审批实施了全省17个港口总体规划,以此指导和加强该省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融资难题。按照经部同意的水运建设试点的总体思路,为破解资金瓶颈制约,2006年,安徽省以原国有港航优良资产为资本,组建了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打造港航建设投融资平台,并按照“三个一点”(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资金入一点)的筹融资模式,吸引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资金参与本省境内港口、航道、船闸等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放大政府资金效应,初步解决了内河水运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坚持用产权股份化的思路解决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问题。为解决航道、港口建设中涉及的交通运输、水利部门和市县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调动各方支持和参与水运建设的积极性,该省依托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这一融资平台,采用股份化的合资模式,以股权、产权关系为纽带,统筹兼顾不同主体利益,实现了合作共赢。

坚持安全发展水运事业。“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相继出台了《安徽省水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等一批应急预案,开展了巡航救助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了渡船和渡口标准化民生工程。同时,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基础工作,进一步强化水上应急管理,连续5年保持了安全形势稳定,为水运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依法管理水运发展。颁布了《安徽省港口条例》,正在抓紧制订收费航道管理和港口岸线有偿使用相关办法。同时,不断强化水运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建立健全水运市场准入机制,打造港航企业和水运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并建立各类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人员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水运市场秩序,水路连续多年无“三乱”,为水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加快水运发展的机遇期,安徽水运已确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黄海嵩表示,下一步,安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水运业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初步迈进“水运强省”行列。

推进高等级航道建设。基本完成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任务,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500公里。高标准整治长江干流航道安徽段,加强芜申运河、沙颍河、合裕线、淮河干流国家高等级航道整治。开展江淮运河、引江济巢结合通航前期工作。加大省市共建力度,积极推进浍河、涡河、新安江、兆河—西河、水阳江等区域重要航道建设。此外,以市县政府为主导,改善提升石门湖、派河、店埠河、顺安河、青通河、秋浦河、漳河、滁河、姑溪河、泉河、西淝河等一般航道通航条件及通航能力。

发展皖江港口集群。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teu。在芜马组合港的基础上,实施皖江港发展战略,逐步在皖江沿线布局万吨级泊位,初步建成以芜湖为主中心、安庆为副中心的现代化皖江港口群,依托沿江地区石化、有色、水泥、钢铁、汽车等产业群,以功能多元化、标准国际化、布局合理化、管理现代化和运行高效化为标准,整合沿江港口资源,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实现沿江港口资源配置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依托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将芜湖港、合肥港、马鞍山港、安庆港、蚌埠港发展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皖江水运竞争力。

加快水上安保工程建设。初步建成省、市两级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完成合裕线、沙颍河、芜申运河、淮河干流国家高等级航道以及新安江、太平湖、万佛湖等重点水域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管的目标。水路客运运输百万人公里死亡人数、货运运输100亿吨公里死亡人数均降至1人以下;万艘运输船舶重大事故率较“十一五”期间下降5%;重要港区和航段水上安全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

培育壮大港航企业。在做强30—50家中等规模航运企业的同时,培育2—3家运力规模在20万吨以上的大型航运集团。做大做强沿江重点港口企业,促进江海直达及近洋运输发展。稳步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重点发展集装箱船、江海船、近洋船、液化船、大吨位干散货船,力争“十二五”期船舶运力达到2500万载重吨,运输船舶标准化率超过40%。水路运输更加绿色,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平均能耗下降14%左右,内河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港口万吨通过能力占用岸线长度下降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