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热衷发展重化工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深水良港是临海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深水都要去发展港口
针对东部沿海诸省高涨的海洋经济开发热情,新上任的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解析规划、直面问题、中肯提醒,以期推进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和沿海各省间错位竞争。
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刘赐贵,曾在2000年-2002年担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此次从厦门市市长任上进京,升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在内部人士看来,他更像重操旧业,轻车熟路。
《财经》:你之前在厦门工作,而厦门乃至福建全省这几年都在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刚刚正式获批。从地方主政者到布局规划全国海洋经济的统筹者,你怎么看待沿海各省份相继涌现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刘赐贵:国务院在去年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海西规划中也肯定了福建在海洋经济产业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认可福建发展海洋经济试验。
从“十一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9.7%。海洋沿海省市大概只占了整个陆地国土面积的13%,但却容纳了全国40%的人口和创造了70%的经济总量,沿海11个省市圈的发展也是国家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带。
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我想海洋经济发挥成效这种共性会越来越明显。
所以,各省在坚持陆海统筹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积极性很高,准备召开一定规模的会议来推进。
《财经》:国家海洋局将如何对各省份相关规划进行统筹与协调?
刘赐贵:应该说已批的试点地区对今后沿海地区如何更好地推进海洋经济将会起示范作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同时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国家海洋局主要从“服务地方”的角度加强区域规划和统筹协调的力度。
其次,合理有序地围填一些海域,这也是各国通用做法,但是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有度地进行。
第三,海洋环境预测预报,可以减轻自然灾害,也是我们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
这几个省海岛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很大,从海岛的管理开发使用方面我们会根据《海岛保护法》和有关规划的一些要求,在认真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岛的作用。另外,在科技兴海方面,在公益性的项目上,我们都会给予有力的支持。像海水淡化、海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医药这些科技研发上也会给予支持。
此外,过去传统的海洋经济,主要是指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滨海旅游、临港工业这些领域,也有一个科学规划的问题。在区域功能规划和在用海审批上,我们会在科学规划基础上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财经》:不少专家指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还处在较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而离海洋生物、海洋医药这些高端海洋产业还很遥远,是这样吗?
刘赐贵:确实传统的一些海洋产业要改造提升,比如说海洋养殖,应该提高它的技术含量,就像在海水深几十米地方进行大网箱养鱼,这样子养出来的鱼品质也很好,同时它还抗台风,台风一来网箱可以沉下去。我们不主张在近岸水深几米地方养鱼,因为很多饲料丢下去以后沉淀在海底,对海洋污染相当大。
所以,海洋养殖技术和结构都要调整,要优化沿海产业布局,做到有序开发和利用。只有海洋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才能永续利用海洋。
《财经》:有人质疑现在“海洋经济”是顶漂亮的帽子,什么都能往帽子里装,不少地区借发展海洋经济的名号大搞污染产业,情况有多严重?
刘赐贵: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一定要坚持陆海统筹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从开始规划和论证时就要统筹考虑各种产业布局。
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陆”和“海”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我把它比做“唇齿相依”,决不可分割。
条条大河都流向大海,海洋生态不只是海洋本身的保护,它还需要控制陆地污染源。所以,不光是沿海这些地域需要重视产业优化配置,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此同时,不靠海的内陆地区也要注意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否则,最终结果还是污染物进入大海。
《财经》:就沿海地区本身而言,如何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形成错位竞争?
刘赐贵: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点,肯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现在很多地方热衷发展重化工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比如,深水良港是临海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深水都要去发展港口。再比如说滨海旅游现在兴起的新项目游艇业,各地在引入发展上也都需要综合考虑。
其实,海洋文化内涵很丰富。我们现在讲陆上的文物保护,海洋也有很多文物可以保护。比如各种自然生态保护区、动物和植物保护区以及一些海洋湿地保护区,都可以让企业去科学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