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丰富的资源成为人类竞相开发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河口海岸的需求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时代使命,如何在河口海岸地带开发利用中使人与自然相和谐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首届“与自然和谐”国际水环境生态建设技术发展会议上,会议主办方特地开设 “城市水系、河口与海岸的生态发展”专题报告专场,邀请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程委派吴逢润博士作为代表作“河口湿地保护与利用”的专题报告,引发广泛好评。
会议期间,记者采访到吴博士,请他介绍如何基于“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兼顾河口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逢润博士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科30多年研究及建设成果,于1995年建成并全面运行,着眼于深入探索河口、海岸系统行为和演化历史及其控制机理,系统发展河口海岸学科的理论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为社会经济和河口海岸的生态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
吴博士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河口湿地,他表示:“湿地一词近年来可以说是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常常被人们称作地球之肾。我们通常把湿地定义为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而河口湿地则是指河口区域海平面以下6m至大潮高潮位之上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及河段区域。河口湿地在我国分布广泛,自北向南分布于鸭绿江口、辽河口、海河/黄河口以及我国南方的长江口闽江口珠江口等地区。”
据吴博士介绍,河口湿地由于多个重要的作用使其越来越受人类的重视。一是河口湿地具有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997年曾有生态学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就测算了全球盐沼和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其价值达到了每年每公顷近1w美元。“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例,它具有的成陆造地、物质生产、大气调节,水质净化、生物栖息地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测算,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了40亿元/年。”二是最受外界关注的栖息地功能。河口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的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为生活在这里的鸟类、鱼类等类群提供了产卵育幼索饵洄游的场地。与此同时,河口地带还是人口聚集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人类文化摇篮。据统计,世界上百分之60 的人口与三分之二的大中城市都分布在河口地区。
正因丰富的资源与密集的人口,河口湿地也成为了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最突出的生态系统之一。吴博士向记者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案例,“一个是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例如三峡工程,在工程建设前,长江每年向河口输送的泥沙量近5亿吨,而工程后这个数字锐减至2亿吨,对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就是在河口区域实施的围垦工程,有数据统计中国自1985年来围垦海岸湿地超过75万公顷,在提供土地资源的同时,建设的围垦大堤也隔断了海岸湿地与邻近海域的物质交换,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性质。除此之外,航道建设、港口建设等活动,这些工程的开展与实施都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举个例子,在辽宁双台河口, 1988—2007 年期间,研究区天然湿地减少了 18257. 4 hm 2 ,大部分转变成农田和城市、住宅、工交用地。 如果按照每年 912. 87 hm 2 的退化速度计算,目前的 12. 54 万 hm 2 的天然湿地在 100年以后将基本消失。”
如何在河口湿地里利用的基础上兼顾湿地的保护,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吴博士也在专题报告中介绍了相关的案例。其中一个是浦东机场东移与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生态工程。
据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浦东的发展建设,上海作为国际型大都市,原有的虹桥机场已经不能满足相应的国际运力的需求,所以急需建立一个国际型大机场。因此1995年,中央和上海做出了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的战略决策。在最初的选址中存在居民区,涉及土地征用,居民动迁问题。因此,著名的河口海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根据多年长江河口研究、提出将这个机场的场址向东移七百米,建在长江口南岸边滩新圈围的土地上,避免了房屋动迁的工作。由此为上海政府节约了建设经费3.5亿元。
机场的东移带来了诸多的利益,但同时对区域内的河口湿地造成了破坏。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河口还位于亚太鸟类迁徙路线的中部, 是候鸟主要的一个驿站。破坏了区域边滩湿地,也就破坏了候鸟觅食的场所。因此,机场东移后引起了候鸟栖息地破坏, 就需要给候鸟营造新的栖息地。陈教授与机场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勘查研究,把目光转向了东侧11公里外的九段沙。九段沙是上世纪50年代泥沙堆积形成的新生沙洲,80年代在九段沙上沙区域开始有植被生长。95年前后,他的面积是120平方公里。于是,开始设想能不能通过生态工程的方式来加速九段沙的淤涨,为鸟类营建新的栖息地。所以在1997年4月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沙区域开展了种青促淤引鸟工程。选种了芦苇和互花米草,两种利于促淤的植物,而在后续的观测来看,工程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沙体持续扩张,1995-2009年间平均植被每年扩张6.5平方公里,而植被的扩张和滩面的淤涨则促进了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的发育,使九段沙逐渐形成了鸟类适宜的栖息地。
九段沙遥感照片
200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级成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因为这项工作而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90年代,此工程开创了世界机场建设与生态工程并举的先河,也彰显了老一代科学家的高瞻远瞩!
据记者了解,2011年以来,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长江口典型河口湿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化技术”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还承担了多项“河流-河口系统生态和地貌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等国际合作项目,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青草沙水库建设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吴博士也在最后的采访中表示,中国疏浚协会一直在行业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本次大会中更是开设流域治理与海绵城市、湖泊生态与生态料以及荷兰视角专场,定能为中国疏浚的长远绿色发展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严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