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疏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高科技、重装备的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人才、装备力量正是“硬实力”的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发生转变,除经济效益之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开始被纳入系统考量,如何使三者效益最大化,提升中国疏浚的“软实力”是行业不断追逐的目标与前行的动力。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首届“与自然和谐”国际水环境生态建设技术发展会议上,国内外权威专家云集武汉,共话新时期水环境生态建设技术发展,交流“与自然和谐”的工程实施新举措。为此,会议主办方特地邀请到荷兰有关专家到会做专题报告,其中就有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中部疏浚协会副主席Johan Pennekamp。
Johan给予了会议极高的评价,他表示,会议的质量令人赞叹,并惊讶于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就生物、化学和环境工程学已作出了数量惊人的研究报告,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与植被的研究、基于材料化学的研究等等。会后,记者采访到Johan,请他谈谈疏浚和“与自然和谐”的联系。
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中部疏浚协会副主席Johan Pennekamp
Johan长期致力于疏浚的研发工作,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之中,有七年的时间完全投入于环保疏浚的研究。此外,Johan与中国更是渊源颇深,早在1992年,他就受联合国与荷兰有关方面委托到上海工作,并作了多场学术报告,传递与交流荷兰在环保疏浚领域的技术与经验。可以发现,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与荷兰两国在环保疏浚上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疏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更是推崇“与自然共建”的核心原则,Johan也向记者介绍了多年来疏浚理念的演化。
他表示:“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在几十年前刚接触疏浚的时候,那个年代的疏浚工程还是百分之百的人力工程,而在这种百分之百人力完成的‘硬工程’持续几十年之后,我们意识到了它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随后将环境效应纳入考量。经过前面两个理念的认识与深化,随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工程开展的时候要‘与自然和谐’,与大自然体系相融洽。之后,便是更高一个层次,即令大自然变成我们的伙伴并为我们所利用,在‘与自然共建’的过程中使土木工程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图为百分之百人力完成的工程
图为遵循“与自然共建”理念的工程案例
提及“与自然共建”,Johan也向记者介绍了一个超过25个机构,70名专家参与的计划,该计划旨在将以自然为本的防洪措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个计划有五个泛用性原则。一是对要将实施工程全系统过程的深入了解,包括物理过程与生态过程;二是风险与收益全方位的评估;三是建立一个评估体系,使用一个定量标准对方案进行测试、设计与评估;四是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基于自然的洪水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应利用现有的生态系统,本地物种,并遵守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五是适应性管理。基于自然的洪水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需要有长期监测的适应性管理。这确保了他们的可持续性。
疏浚行业是个多学科交叉的行业,本次会议集聚了各个行业的权威专家,为行业诊断把脉,指引方向。对此,Johan也表达了他的看法。
他表示,疏浚行业与生态行业都是旨在改变环境来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行业,他也在尝试提供复合方案来满足这个目标。“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物理方面的学术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发现我的基础研究领域不足以解决问题或者提供方案的最优解,所以我就需要与生物、化学与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们通力合作。经过本次会议,我也惊讶于中国学者们的研究数量与质量,他们着眼于流域的植被、水生生物等等,这些都是最优解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达到疏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记者请Johan谈及了我们会遇到的挑战。
他表示,首要挑战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共同语言好让彼此知道在讨论什么,理解所有的学科,彼此的知识与贡献。他表示,哪怕在说荷兰语的荷兰地区的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工程师都在说不一样的语言,更不用说欧洲与中国还有不同的学科规范。“本次大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聚集在一起,中欧双方聚在一起,通过结合彼此的成果,希望可以达到互惠互利以及促进学科进步的目的。”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与荷兰同有着强大的疏浚力量,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与共识,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口,尤其需要合作与创新。在未来,我们也期待着更进一步的合作,共同为人水和谐美丽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严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