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青年才俊 首页 >> 行业精英 >>  2018青年才俊

项目背后的排头兵——记“2018年度中国疏浚青年才俊”刘红

时间:2019-03-25 点击:


 刘红(右)在现场查看图纸


  • 长江,这条蜿蜒万里的母亲河,从远古流向未来,对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就在这条江上,一代又一代疏浚人倾注情感,奉献青春,令这条母亲河不断焕发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刘红就是这新生代中的佼佼者,谈及长江,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小时候常在长江边玩耍,沙子、鹅卵石就是我童年的记忆,求学和工作期间也都是开展长江和长江口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工作,我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


文 | 褚俊杰

编辑 | 严杭

1 厚积薄发的创新达人

刘红于200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最瞩目的研究成果要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粒度谱计算方法”,用以分析河口海岸环境中悬沙和底沙的交换问题,长江口泥沙交换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便在学术界掀起泥沙“源——汇”研究的热潮,相关成果被国内外一流期刊上引用超过100多次,并荣获SCI核心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0~2015年所有发表论文中引用最多的25篇论文之一,位列国内第一位。

求学期间,看文献、做实验、做研究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找出长江口水域悬沙和底沙之间泥沙运动的联系和纽带,刘红曾在实验室里将一千多个泥沙样品数据进行排列、整合、分析,拨开表象看本质,找出海量样品数据中隐藏的科学问题。为处理众多而繁杂的基础数据,刘红利用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和计算工作,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粒度谱计算方法研究长江河口泥沙的交换过程和规律,从河口-陆架系统的角度研究泥沙在河口和陆架的输移和归宿问题。谈及他创新达人的称号,刘红却说:“我只是积累得多,钻研得深入一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求学期间积累的研究经验和思路方法,为刘红投身实际的工程建设夯实了基础。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使他看到了眼前工作中充满了挑战,“学校里解决的是科学和理论问题,工程解决的是技术和实践问题。” 从科研人员到项目负责人,刘红却从未停止对科学和技术的探索。

在负责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研究和设计工作期间,刘红所在的课题组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长江下游潮汐分汊河段与上游径流河段和河口段存在明显的差异,受径流和潮汐的双重影响,滩槽水沙交换频繁,加上河床底质主要以粉细沙为主,泥沙易冲易沉,河床演变剧烈。上述自然条件使得航道整治建筑物附近易发生局部冲刷,对航道的稳定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课题组利用长达五年的时间开展了潮流界以下河段滩槽水沙输移特征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最终攻克了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滩槽水沙交换与航道总体设计方面的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中,为了给徐圩防波堤口门布置和连云港港航道回淤研究和防波堤口门布置提供理论支持,刘红将粒度谱计算方法应用于分析连云港及邻近海域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交换特征,从泥沙交换的视角诠释了徐圩港区防波堤布置在破波带之外的科学论断。这些看似简短的公式和图谱,背后却蕴含了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工作。刘红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本厚厚的皮质笔记本,里面记载着他翻阅国内外一流期刊之后的思考。“这个习惯从读书开始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在工作之余我都会下载翻阅一些国内外期刊文献,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就把标题和摘要抄在本子上。”刘红说:“我常认为,至少翻阅一百篇文献和十倍的相关材料,才可能为研究和设计提供一条有用的思路。”正是由于拥有众多原创性成果,刘红目前是国内多个核心期刊的特约审稿人,研究和设计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2亲力亲为的项目经理

从2012年加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开始,到2019年5月二期工程竣工验收,整整八年时间,刘红从最初的主要设计人员到专业负责人,再到如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设计负责人和部分科研项目的项目经理,从曾经的专攻水沙运动、河床演变到如今兼顾总平面布置、疏浚工程、水工结构、数模计算等内容,还要同时负责人员调配、生产经营类的工作,他身上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

课题组的袁文昊说,“刘博(刘红)身上最令人钦佩的地方是踏实肯干,凡事亲力亲为。”袁文昊回忆起他加入课题组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动态监测专家评审会上的汇报。由于第一次承接这样艰巨的任务,袁文昊有些紧张,连着好几天没有休息好。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的刘红找时间主动与他沟通:“不要紧张,我们一起把PPT过几遍,梳理出汇报的重点,一定能顺利通过评审会!”听了刘红的开导,袁文昊吃了一颗定心丸,就这样,在汇报前的前两天,刘红和袁文昊从晚上八九点讨论到凌晨一二点,把汇报材料来回梳理、演练了好几次,最终顺利通过了专家的评审,也为今后开展项目汇报提供了思路和信心。在二期工程交工验收阶段,为了全面而生动地展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刘红更是连轴转,除了准备近4万字的交工验收报告外,他还熬了好几个通宵来组织工程汇报视频的脚本编写和视频制作工作,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交工验收会上向参建单位全面展示了7家设计单位的创新成果。

3课题组精神的传承人

刘红参与了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的施工配合和科研项目,二期工程研究和设计的全过程,也由工程师逐渐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说12.5米深水航道课题组给他最深的感受,就是作为团队一员,总是前几任设计负责人身上看到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八年时间里,一些课题组成员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或进入到其他项目组,但一贯传承不变的是12.5米课题组的精神——“团结、协作、创新、奉献”。正是由于课题组精神的一任一任的传承,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课题组得以永葆创新发展的精神活力,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光荣称号。

不论是课题组还是部门,包括袁文昊在内的其他同事,对刘红的第一评价都是亲和,“没有架子,交代工作很细致。刘博常说和我们一起工作,他也能学习到很多。”而对刘红来说,他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课题组精神的传承人。刘红不知道其他人眼中的“刘博”,其实也和他自己眼中的前辈们一样的亲和、刻苦、谦虚。刘红回忆工作以来,有两件事令他感受很深。一件事是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中交上航院院长、全国水运勘察设计大师的周海,几乎每天都会找时间与课题组的成员们交流工作。“周院长看到课题组常要加班、饮食不规律,便从院里给我们申请了微波炉和小冰箱放在办公室。”周院长心系课题组成员的生活和工作,在评审会前一晚,周院长知道大家还在加班加点工作,在晚上九点为课题组买了点心和夜宵带回来,至今令刘红印象深刻。另一件事是二期工程研究阶段,项目经理徐元总工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拿着尺和笔在图纸上一笔一划地规划着每一条潜堤和丁坝。“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我入院至今,徐元总工的头发已花白了不少,可以这样说,整个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总平面布置都是徐总亲手用直尺和笔在图纸上画出来的。”


 湿地资料图


刘红笑着说着,低头整理起材料。当他把最后一张纸的折页捋平以后,舒展的笑容里,透露出了一份坚毅。刘红说,作为项目的设计人员,他和他的团队就像打前线的“排头兵”,为项目的施工提供战略和可行性基础。目前,课题组在刘红的带领下,已经在疏浚土有益利用和生态湿地塑造等新的领域开展研究,不久将投入长江沿线的河流边心滩保护的实践中去。